詳細介紹:
國防醫學院力邀我參加這一個量子訊息研討會!
雖然我要在高雄盡忠職守看診,無法成行.
但我還是要推薦這個難得的國防醫學院演講-李嗣涔 教授-解開氣與炁的秘密 2019.11.07.

以後再寫一些量子物理在健康醫療的應用-我們的十年經驗:
量子醫學如何彌補中西醫學及其他自然醫學之不足!
先介紹自然醫學如何運用量子醫學的原理:
更多商品
長照部分的居家失能專案執行效率太差的原因!?
長照部分的居家失能專案執行效率太差的原因!? 展穎診所居家失能訪視醫師 潘忠興 2109.12.23 整合醫學(中+西+自然等醫學等)加上分級醫療(醫院+診所+居家)+智慧健康是成本效果最好的健康醫療模式.智慧健康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互聯網等則可使健康醫療模式事半功倍. 分級健康醫療要成功在乎政府的魄力舆決心,除加強民眾教育的功能,較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民眾非轉診支出或減少補助,強制大醫院減少門診比率列入稽核(法規面、給付面、評鑑面等),基層院所也要自強以消除民眾疑慮. 目前最迫切首推醫養護合作及銜接長照: 預防,醫療,長照互相合作與整合(multiple discipline )。人的照護需要連續的合作與整合(continuity,cooperation, coordination),目前已是普世價值。所以以前把醫療切出長照系統是不正確,目前依法要醫師意見書,照管中心才能啟動,才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長照部分的居家失能專案執行效率太差的原因!? 按照官方統計,目前居家失能執行量能太低,可能是失能案家未申請或個案卡在個管或照管太久,比較不像是醫師參與太低。像我們診所有二個訪視醫師,案件卻是零零落落的來,不夠訪。建議增加縣市照管人力物力與能力,由取消A個管的評估及計畫 ,依法由醫師及照管中心執行評估及計劃即可。 醫師给付不高,車馬費耗材等不補助,內容太廣又嚴格。照管中心或A個管卡案。各種健康促進方案碎亂沒有完全整合。應依長照法由醫師意見書及照管中心評估及計劃後再請各健康促進機構及人員實施及檢討改進,個管中心監督與輔導。 改正以醫院為中心的整體醫療照護而是以社區為中心的整體健康照護,由縣市主管來當個管中心或委統民間業者。 進一步學習: https://www.dr-peterpan.com.tw/product-detail-1827725.html五味雜陳的2020新年!Mixed Feeling of 2020 Chinese New Year! by Dr. Peter Pan
五味雜陳的2020新年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2020.01.27 勝選的興奮,敗選的生氣.新年的喜悅,疫情的恐慌!但疫情總是三分病毒,七分恐慌擊垮人類!除了身毒危害,心靈也要排毒!凡事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順應自然!恐慌反而製造更多更大的問題! 高市衛生局製作讓院所及民眾好感控的DM, 請大家利人利己,切實遵循,以免受罰: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注意事項-診所版2020.01.26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注意事項-醫院版2020.01.26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通報及處置說明-診所版2020.01.26 #傳統西醫治療請另外查閱: #自然醫學在病毒性肺炎的診斷與治療(待續):可與西醫治療一起整合調理! @維他命C注射在自然医学常用: 我們常用在抗癌及螯合重金属甚至劑量更高,大家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對以上医師的臨床案例再搜集驗証,建立標準流程。 附錄一: 武漢肺炎所以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或許是現代醫學治療的方向錯誤,目前現代醫學界認為病毒性肺炎除了流感可以用克流感等藥物治療以外,大部分的病毒性肺炎都只能夠用支持療法,或者加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但是有兩位醫師在幾十年前就報告過病毒性肺炎可以用維他命C來治療,但是沒有得到重視。以下翻譯自Thomas E.Levy 所著的‘curing the incurable’一書。 Information from Curing the Incurable: Vitamin C,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oxins 在1948年有一位Klenner 醫師報告了他在五年內治療了42個病毒性肺炎案例的成功經驗,他是以每6到12個小時靜脈注射1000毫克維他命C的治療方式,如果是小孩就每6到12個小時肌肉注射500毫克維他命C,在所有的案例當中,病人都有完全的臨床跟X光片反應,在注射三到七次之後,病人就完全好了。很有意思的是,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他額外再給口服的維他命C,但並不覺得有更好的效果,幾乎所有的病人在第一次注射一個小時內就已經覺得好很多了。他第一個案例是在1940年代初期,病人突然間因為病毒性肺炎而發紺,但拒絕住院使用氧氣治療,所以Klenner醫師就給他靜脈注射2000毫克的維他命C ,30分鐘之內病人的呼吸跟發紺都改善了,Klenner醫師在六個小時之後再看病人,病人正在吃東西,而且看起來好多了。所以接下來連續三天Klenner 醫師每六個小時就幫她肌肉注射1000毫克的維他命C,病人在36小時之後就看起來很好。 第二位醫師是Dalton醫師,1962年報告了三例病毒性肺炎,用維他命C靜脈注射得到良好的效果,三位分別是60歲男性丶47歲女性和41歲男性,每天注射2000毫克維他命C,第四天病人體力就恢復,六天就回去工作了;第二個案例總共在15天內注射六次2000毫克維他命C,在第二次注射之後,病人就感覺好很多了;第三個病人則是連續三天每天注射2000毫克維他命C,幾天後就回去工作,一個禮拜追蹤仍然很好,完全沒有症狀。在大概4000種的哺乳類當中,只有人類以及其他的靈長類丶天竺鼠跟水果蝙蝠沒有能力合成維他命C,而需要從外界獲得,其他的哺乳類本身可以藉由一種酵素將葡萄糖轉換成維他命C使用,以應付壓力時的需求。SARS丶MERS及2019-nCoV感染源頭都是蝙幅,其他動物只是中間宿主,其間的相關性值得探討。由於便宜又安全無害,所以值得一試。對社區民眾的預防而言,支持者跟反對者往往爭執不下,但反對者所引用的論文往往使用的劑量偏低,認為200毫克以上就是治療劑量,支持者不這樣認為。通常支持者在無症狀的一般民眾會建議使用到早中晚各1000毫克,有暴露風險的族群建議到一天六次一次1000毫克,對已經出現症狀者的使用方法是每十分鐘1000毫克,直到輕微腹瀉,再恢覆一天六次,每次1000毫克,症狀消除後回覆一天三次,每次1000毫克,除非病人身體有使用上的禁忌,必須要做修正 附錄二: 摘自德瑞森細胞分子矯正衛教中心/賀弗診所 謝厳谷講師回應武漢肺炎病毒 @病毒的頻率檢測與調理:待續... 量子科學評估診斷與促進常用能量與訊息醫學:能量醫學是可用熱、聲、光、電、磁等訊號來分析,訊息醫學則是無法用熱、聲、光、電、磁等訊號的頻率來分析,需用量子物理的宇宙第五大力的撓場分析(Torsional field).能量醫學,近年興起,發展愈來愈進步。包括初期的良導、傅爾電針、穴診儀、脈診儀、MEAD、ARDK(經絡檢測系統).MORA、人體生物能量頻譜檢測系統、非線性醫學系統(NLS)、量子重力生物信息檢測儀(Quantum)、CoRe身心靈醫學檢測儀等。目前有很多研究,各以不同的物理光電學角度來試圖解釋生命與治療疾病。衛生署中醫藥主管機關、能量醫學會與全國各醫學臨床學術機構,也發展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能量醫學。能量醫學(Energy Medicine)及訊息醫學(Information Medicine).彌補中、西、身心靈等醫學不足.實現醫學研究從细胞層次推進到电子微粒層次.解釋明瞭微觀狀態和宏觀的醫學模式區別.讓微觀狀態的微粒和宏觀的症狀有機结合起來. 許多現代技術裝備中,量子物理學的效應起了重要的作用。從雷射、電子顯微鏡、原子鐘到核磁共振的醫學圖像顯示裝置,都關鍵地依靠了量子力學的原理和效應。對半導體的研究導致了二極體和三極體的發明。在核武器的發明過程中,量子力學的概念也起了一個關鍵的作用。上述這些發明創造中,量子力學的概念和數學描述,往往很少直接起了一個作用,而是固體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或者核物理學的概念和規則,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在所有這些學科中,量子力學均是其基礎,這些學科的基本理論,全部是建立在量子力學之上的。建立在量子物理學原理的基礎上,利用微觀狀態的电子波動、輻射、能量等形式,對機體進行综合、系统、全面、發展性地預防、調節、診斷、治療、康復的學科。 一般冠狀病毒:我們可以化危機為轉機! 一場全球新病毒疫情,讓我們明白~ 未來⋯拼的是⋯免疫力!健康力!
我們可以化危機為轉機?! 一場全球新病毒疫情,讓我們明白~未來⋯ 拼的不是學歷、不是財力、不是權力,拼的是⋯免疫力!健康力! 潘忠興醫師 2021..05.30修訂 化危機為轉機的民眾防疫心法2020 03 12 https://youtu.be/mxjwvr4k5H8 最近全球被新冠病毒搞得人心惶惶,百業蕭條! 我的兩個好同學又相繼得急性心肌梗塞及大腸癌合併肝轉移. 不只新冠病毒,人生的健康風險實在太多了,如何簡單完整應對呢? 健康快樂,精簡作法,不需再記一堆做一堆! 化危機為轉機的民眾防疫心法: 正確勤洗手,適當戴防護.社交保距離,足夠防疫險.隔離需監督,檢疫需確實.企業避風險,開創新商機.生活規律化,培養免疫力! --->才是目前沒有完全有效新冠病毒疫苗及治療方式的最好應對方式!!! 有病當然要先找醫師診斷治療,但如何培養免疫力, 除了最近政府一直在宣導好的生活習慣及適當運動外, 以下我們常用的免疫力整合自然調整,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只是要如何精確執行,可來高雄展穎診所或886-7-7130822#9或pan621@ms5.hinet.net諮詢! 一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一直自居健康醫療主流的西方醫學,目前對它也不是完全的了解與掌握,更不要說完整的診斷與治療. 所以產生了許許多多健康醫療的爭論,西醫做一套,中醫做一套,自然醫學自說自話做一套.但似乎最好的方式,還是運用各種醫學的優點,避免其缺點,合作及整合才能達到最大的成本效果. 剛開始大家認為為了避免病從口鼻入,所以適當的戴口罩及篩選發燒等有症狀者最重要!可是當大家都搶購到沒口罩時,才發現有效的勤洗手及環境要清潔更重要!後來當出現更多無症狀的傳染者,X光、電腦斷層、病毒核酸檢驗等主要診斷工具也不十分可靠,號稱藥物治療痊癒出院的患者又再患病時,病毒的快速演化變種,完全有效疫苗及藥物的也不知何年何月才相逢?隨者它愈來愈特大號流感化,全球社區感染愈來愈多,要完全圍堵殲滅它已不可能.要避免感染、發病或重病或罹難,自己的體質及免疫力才是最重要.免疫力好,不只對抗新冠病毒,不只對抗所有的感染都有用,對於癌症、過敏、免疫病、疑難雜症等也有很大幫助. 免疫力的評估及培養不是只靠中西醫或中西藥物,而是要靠完整診治模式及實證自然醫學調理. 高雄愛河元宵燈展,雖不像往年盛大熱鬧,但沒人擠人很安全!白天太陽晒可消毒,健康又培養免疫力! 除了我們可以化危機為轉機! 2020東京奧運雖沒辦 ,另一種防疫奧運已開始! 我們可以讓全球知道我們的健康醫療是世界前茅! #化危機為轉機的民眾防疫心法2020 03 12 https://youtu.be/mxjwvr4k5H8 #知行合一:健康產品線上選購,宅配到府!https://www.pcstore.com.tw/peterpan2011/ #進一步學習: @因應新冠病毒愈來愈像流感,專家組長緊急赴京演講:關於流感病毒你必須知道的真相!https://youtu.be/yBvym3W6t44@繼往開來的能量醫學學會新網站賀詞 -新冠病毒疫情的頓悟與重生! https://www.dr-peterpan.com.tw/product-detail-2558138.html李文亮-我的墓志銘只需一句:他為蒼生說過話。
李文亮-我的墓志銘只需一句:他為蒼生說過話。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 2020.02.13 一場全球新病毒疫情,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走過死蔭幽谷,重見光明的桃花源! 感人故事之二: 2020年2月7日東森新聞:https://youtu.be/MQlj37oExBY 對武漢肺炎發出警訊的「吹哨者」李文亮醫生,因為看病感染犯肺炎,在昨天凌晨過世,震撼社會,武漢市民在昨天晚間,全城關燈5分鐘吹哨悼念,但李文亮病逝,引發大陸輿情沸騰,大陸中央迅速回應,宣布國家監察委員會調查組,將到武漢展開調查。 首位公開武漢肺炎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師,不幸感染肺炎6日晚間心跳停止,經院方搶救後7日凌晨仍宣告不治,享年34歲。 李文亮孕妻傅雪潔,除了堅毅的謝絕各界捐款外,同時將丈夫李文亮生前最後手稿《我走了》完成全稿並公諸於世。文章一出,隨即在網路上瘋傳,讓許多民眾讀後感嘆、落淚,悼念李文亮的犧牲奉獻。 文筆優美的李文亮,手稿中流露出對家鄉、親友家人、童年回憶以及尚未出世孩子的不捨,也感謝冒風雪前來探望的民眾,他說道「謝謝世間所有懂我憐我愛我的人,我知道你們都在黎明等候,等我越過山丘!可是,我太累了!」並在文中表示,如果身後還有人記得他,只盼能立個小小墓碑、刻下墓誌銘「他為蒼生說過話」。 李文亮生前最後手稿《我走了》,原文如下: 天還沒亮,我走了! 我走的時候,渡口很黑,無人相送,只有幾朵雪花落在我的眼底。我一思念,它們便從眼眶滑落。 黑夜真黑,黑得讓我想不起萬家燈火。我一生追求光,我自詡很明亮,但我拚盡全力,卻什麼也沒點亮。 謝謝你們,昨夜冒著風雪來看我的人!謝謝你們整夜不眠,像守望親人一樣把我守望!可是脆弱人間,沒有奇蹟。 我原本平凡而渺小,有一天我被上帝選中,託我將他的旨意轉告蒼生。 我小心翼翼地說了,於是,有人勸我不要驚擾太平,他們說:你沒看見滿城繁花開得正艷嗎! 為了讓全世界繼續相信現世安穩,我只好守口如瓶,還用鮮紅的指印保證:我說的話都是童話,戴花冠的致命皇后從來不曾下凡作亂。 就這樣,天下繼續熙熙攘攘,誰也不知道,巨大的悲傷即將把城門深鎖。 後來,上帝大怒山河失色,我也病了。再後來,我的家人都病了。我們像千萬片雪花一樣,你一片,我一片,各自飄零。 我曾以為,只待春江水暖,我和家人便能再度重相逢。到那時,我們就坐在鵝黃的油菜花田,把花兒一朵一朵地數,把日子一分一秒地過。 等啊等啊,我只等來了昨夜小雪,上帝摸摸我的頭,愛憐地說:乖,跟我走吧,人間不值得! 我一聽就淚落如雨,雖然人間苦寒,上帝溫暖。但我怕過了奈何橋,偶爾回望吾鄉,再也望不見一家老小。 其實,我的風骨早就被拍死在一紙保證書上。我繼續陽光朗照地活著,歌頌生命,讚美松柏,那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而今,我的肉身也死了。 在我成為一粒塵埃之前,我又靜靜地懷想了一遍故鄉的黑土白雲。多想回到小時候啊,風是盡情飛舞的,雪是潔白無瑕的。 活著真好,可我死了。我再也無法撫摸親人的臉龐,再也無法帶孩子去看東湖春曉,再也無法陪父母去看武大櫻花,再也無法把風箏放到白雲深處。 我曾依稀夢見我尚未出世的孩子,他(她)一出生就眼含熱淚,在人潮人海中把我尋找。對不起,孩子!我知道你只想要一個平凡父親,而我卻做了一個平民英雄。 天快亮了,我要走了,帶著一張保證書,那是我此生唯一的行囊。 謝謝世間所有懂我憐我愛我的人,我知道你們都在黎明等候,等我越過山丘!可是,我太累了。 此生,我不想重於泰山,也不怕輕於鴻毛。我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冰雪消融之後,眾生依然熱愛大地,依然相信祖國。 等到春雷滾滾,如果有人還想紀念我,請給我立一個小小的墓碑吧!不必偉岸,只須證明我曾來過這個世界,有名有姓,無知無畏。 那麼,我的墓志銘只需一句:他為蒼生說過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為李文亮醫生的風骨及笑傲!讓我以底下的古風歌"風骨"來緬懷追思! https://youtu.be/Q24eZQPIAok 風骨 by Assen捷 & 小曲兒 & W K & 貳嬸 & 祝賀 & 小魂 & 卡修Rui 這也讓我深有同感: 我為了彌補中西醫學的自然醫學到處拜訪國內有名的健康管理機構及其決策者,盡我所能學習各家的優點、避免其缺點,並同時研習東西整合醫學及美國自然醫學博士班,於是彼得潘整體健康照護體系漸漸成長茁壯。 走在時代前面的人都會相當孤單,這期間當然會有許多心酸血淚,包含被人惡意攻擊!但只要堅持核心價值:切勿傷害、利於個案、個案自主、公平正義的醫學倫理也就坦然於心。 甚至為了自助及助人,我也編修了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整合醫學實務簡介,不斷增刪中,但不敢公開,怕因此被人因不懂或偏見而惡意攻擊.建構優秀台灣健康醫療的埋名英雄們!
建構優秀台灣健康醫療的埋名英雄們!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2020.02.15 一場全球新病毒疫情,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走過死蔭幽谷,重見光明的人生桃花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67480 感人故事之三:建構優秀台灣醫療的埋名英雄們!代表如下: "范姜寫下了《醫護出師表》。 全文如下: 怕武漢肺炎是正常的 誰不怕死呢? 但是上了戰場就不能怕死 而醫院就是我們的戰場 我們有恐懼的理由 但沒有逃避的藉口 我們可能會犧牲 但壯烈成仁似乎比 苟且偷生來的好聽些 只要疫情需要 我們責無旁貸 祈上天垂憐 醫病兩相安!" 【HeHo獨家專訪】謎樣的台灣英雄!范姜醫師手寫醫護出師表道盡前線英雄心情 2020-02-12 醫生說 距離台灣 2000 公里外的日本,鑽石公主號再傳出新確診案例;距離台灣 1000公里外的中國武漢市,已經「封城」超過20天;瘟疫蔓延中,台灣島上,一種名為「恐懼」的病傳得比肺炎更兇,印在每個口罩後憂心忡忡的臉龐。就在一個氣溫回升的下午,治癒全台首例武漢肺炎、卻始終未曾露面的范姜醫師走進了專訪的會議室。「我要來提振台灣的士氣!」他說。 2020 年 2 月 6 日,范姜送來開春大禮: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病人康復出院。一時之間,所有人都想知道,這名「范姜醫師」究竟是誰?媒體派SNG車在各大醫院巡迴、狂Call各醫院發言人,都沒找出這位低調謎樣的英雄。 終於,經過一個週末的小歇,范姜走進大眾的視野,接受了《HEHO健康》的獨家專訪,首次吐露抗肺炎戰役的心路歷程。 治癒全台第一名確診,他卻毫不居功 范姜幾乎符合所有大眾對於「醫師」的既定印象,中等身材,灰白的頭髮下、眼鏡後是略顯疲態卻態度堅定的雙眼,他是那種習慣看著病人眼睛說話的醫師;唯一獨特的地方在於,范姜繫著一條畫滿星球、銀河系的領帶,那是2010年他前往國際救援行動時,在國外買下的紀念品。 全台灣、乃至於全世界都想知道,已經造成近千例死亡的案例,醫師是怎麼在短短 2 週左右的時間,就讓病人脫離險境,自己走出了醫院? 聽完這個問題,范姜側著頭想了一下,笑了:「其實主要是靠病人的免疫力啦。」整整 2 個星期的嚴密監控、戰戰兢兢頂著全台的期望,壓力全寫在范姜倚著沙發靠背的肩膀上,他卻彷彿那不算什麼似的、隻字未提。但事實是,首例病患一出院,頭一個感謝的就是「范姜醫師」。 沒時間考慮自身,只想著「絕對不要讓台灣漏氣」 「如果說有一件事情是正確的,但是你可能會危及到生命,你會去做嗎?」這是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病人對醫生的自白。 但范姜跟他的醫療團隊們,第一時間可顧不上那麼多。從病人確診的那一刻起,范姜深知,這個首例病患關乎了台灣防疫的士氣。他對著團隊打氣:我們絕對不要讓台灣漏氣,這當然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把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了。在任何情況需要的資源都準備好,這本來也是我們該做的。 於是,治療的計畫並不像醫療電影中各種急救的畫面,醫療團隊更像是訓練有素的舞者,冷靜地在周旋於病人與死神之間。 范姜指出,把基本功做好,就是最好的治療。 武漢肺炎本身的嚴重程度,遠遠沒有SARS那麼嚴重。醫療團隊要做的,其實只是避免病人散播疾病,避免其他細菌趁著病人身體虛弱時進入體內。把這些外來的因子解決之後,病人就能心無旁騖對抗病毒。 對於海外傳來的破千死亡案例,范姜無奈掬一把同情淚。因為病患太多了,當呼吸器都沒辦法提供病人的時候,病人連好好呼吸、繼續奮戰的機會都沒有。他嘆道,有時候,治病的「難」不在於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太多,讓醫師要「打仗」的工具都不夠了,自然守不住病人的生死。 好在,從千禧年開始,無論是真的肆虐台灣的SARS,還是「假警報」MERS、H1N1,都讓台灣的醫療院所做好了處理緊急傳染病的準備,這更是每年醫療評鑑的重點之一。因此,范姜肯定地表示,台灣的醫療團隊都有能力處理這樣的病患。 17年前曾抗煞,范姜認為這次台灣做得好極了! 其實,范姜曾面對過比現在更凶險的疾病,17年前,甫升上主治醫師 5 年的范姜,面對的是已經爆發出社區感染的SARS。年輕的他穿著防護衣在急診看診,每每一診下來,防護衣裡早就濕透了。 武漢肺炎雖然傳染性更勝SARS,但好在就目前看起來,武漢肺炎的死亡率低於SARS,而且在台灣並沒有社區傳染的案例。 范姜相信,台灣守得住、台灣會守住。「我們守住了邊境、守住了社區,就不必擔心SARS的悲劇重演。」 他堅定表示,到目前為止,台灣做得好極了。 一句「職責所在」,范姜寫下《醫護出師表》 接觸會致死的傳染病病人,怕嗎?范姜頓了一晌,只說了:「職責所在。」是啊,面對攸關生死的疾病,傻子才會大聲說不害怕。但是上了戰場,就不能總念著自己怕死。 2 月 4 日,衛福部長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突然情緒激動,落下男兒淚,那是多日來累積的壓力、睡眠不足以及挫折所攢下的情緒。落淚的衛福部長,是台灣無數醫護的縮影,多少護理人員亦想起這段時間的委屈:告急的醫療耗材;計程車拒絕開車到醫院;忙到沒時間吃飯時,外送人員卻直接拒絕為醫院送餐。 肺炎造成大眾莫大的恐慌,無形中卻成了院方人員的枷鎖。這些細碎的小事,一上心頭,不少人隨即紅了眼眶。 對此,有著宗教寄託的范姜情緒平靜,多年的第一線工作,早就讓他習慣了面對大風大浪波瀾不驚。雖然在這段期間,他的眼眶也總是紅著,可那只是因為疲憊。心煩意亂時,他全憑打坐找回內心的安寧。 眼看著同仁的委屈與恐懼,范姜寫下了《醫護出師表》。 全文如下: 怕武漢肺炎是正常的 誰不怕死呢? 但是上了戰場就不能怕死 而醫院就是我們的戰場 我們有恐懼的理由 但沒有逃避的藉口 我們可能會犧牲 但壯烈成仁似乎比 苟且偷生來的好聽些 只要疫情需要 我們責無旁貸 祈上天垂憐 醫病兩相安 面對疾病,恐懼感、猜忌心、配合度、信心,天天都是與自己的內心的天人交戰。 但范姜指出,全台醫護人員每年都要接受疾病演習,早已經受了良好的訓練,只要秉持著每次演習的嚴謹態度,疾病沒有理由擴大。 誰是這場浩劫最大敵人?是人性! 究竟誰才是這場浩劫最大的敵人?有人覺得是帶病者,有人說是病毒,但范姜搖搖頭,他說:「是人性。」多麼健忘、短視的人性。 17年前的SARS,早就警告世人野味的危險;但17年後,人們好像也就忘了這回事。大自然生病了、生氣了。范姜嘆道,不要以為人定勝天,人類對抗大自然,是沒有勝算的。 范姜習慣性地理了理胸前的領帶,領帶上五彩的宇宙中,地球遠遠躲在一個角落,彷彿呼應著范姜的話:「世界之大,人類何其渺小。」這位從死神手上搶回病人的醫師,在大自然面前,始終謙遜。 問及他對於這次旗開得勝最大的感想,范姜停頓幾秒直了直身子,又笑了說:「感謝老天!」這位身經百戰的醫師不卑不亢,盡人事、聽天命,他用行動告訴台灣,這一次我們會贏。 還有許多的「范姜醫師」守護著台灣 採訪結束後,范姜笑著離開會議室,肩上的沈重彷彿跟著故事一起卸了下來,腳步輕快了不少。醫院的工作人員在旁邊嘆道:「醫師終於有時間休息了。」 走出醫院,午後的陽光斜灑在建築物拉出陰影,再往前走幾步,就能站在太陽底下,感受到最冷的冬天已經過去了。 面對武漢肺炎,台灣打下了漂亮的第一仗,只要攜手再往前幾步,就能走出疾病的陰霾。台灣還有許許多多的「范姜醫師」,憑精湛的實力,肺炎的治療其實並不困難。 惟願守得雲開見月明,誠如《醫護出師表》所言,醫病兩相安,醫師好好的、病人好好的,就像范姜說的,台灣也會好好的。 文/林以璿、王芊淩 圖/黃玫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深深感謝許許多多駐守在醫療前線埋名英雄們!我也以身為其中的一分子為榮!雖然我現在主要不是在醫院診療而是在基層醫療,但目前有COVID-19的確診或疑似個案或接觸者最常診療的院所就是診所,所以我們每天也是戰戰兢兢! 近日常常出現在網路社群媒體,我們也覺得與有榮焉的新聞:領先日韓!健康照護評比「台灣世界第一」 硬守住武漢肺炎疫情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206/1639886.htm CEOWORLD 雜誌針對世界 89 個國家的健康照護指標進行評比,臺灣健康照護體系評比為世界第一 這項健康照護指標主要是針對世界 89 個國家在健康照護系統的整體品質進行統計分析~ 但Lancet雜誌評比台灣慢性病照護,預防醫學,相對太差: 我國向來以全民健保帶來就醫的可近性可獲得性可接受付得起的4A(Accessible,Avaiiable,Acceptable,Affortable)高而自豪,但Lancet全球評比卻排名第四十五名,輸給鄰近的日韓。專家認為,這次評比指標與疾病控制結果有關,而非檢視醫療服務的便捷與價格,值得重視。 評比發現,台灣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白喉、破傷風等,皆90分以上,70分以下多為慢性疾病,倒數五名分別是白血病、慢性腎臟病、膽囊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性心臟病。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621 所以除了急性醫療,台灣在慢性病防治及預防醫學上我們還需再加把勁! 如目前的長照2.0,主軸就是復能及預防及慢病照護.加油!加油!我們一起讓台灣健康醫療更完美! 台灣之光再更燦爛,照耀全球! https://youtu.be/_O-26a8WDIQ 出師表 By 安九、清漪(北定中原 攘凶除奸 復我漢家天)諸葛亮出師表武漢醫科大學學生 染新冠病毒情形及治療過程 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及激勵!
武漢醫科大學學生,染新冠病毒情形及治療過程, 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及激勵!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 2020.02.26 一場全球新病毒疫情,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走過死蔭幽谷,重見光明的人生桃花源! 感人故事之五: “我最早出現症狀是1月16日,年前,八九個同學聚餐,吃完飯回實驗室,就開始不舒服,頭有點暈,我備著體溫計,一量果然有點發熱,37.2度。我猜可能因為吃太多,喝了點紅酒。那天本來還想做點事,要畢業了,課題和論文都要忙,但是感覺很困,就直接回宿舍睡了。 那時候根本不會想到新型冠狀病毒,當時公佈病例只有四十幾個,怎麼可能輪到我,何況我沒去過華南海鮮市場。 奇怪的是,後面幾天沒有不舒服,該幹嘛該幹嘛,還和朋友出去吃了烤魚,甚至熬了夜。這就是這個病毒可怕的地方,太詭異了。 之所以肯定那次聚餐有問題,是因為我已經七八年沒感冒了,鼻涕都很少流,唯獨那天不舒服。現在想,可能也因為太久不感冒,免疫系統沒鍛煉過,抵抗力反而不行。 一塊吃飯的同學,後來或多或少都有症狀,發熱、咳嗽,跟感冒一樣。據我所知,大多沒有確診,只是在醫院隔離。也有個別確診的。 我是1月19號回的家,高鐵轉普快到縣城,再回村裏。後面幾天疫情突回家第四天,1月23號中午,吃完一碗餃子,我就感到發燒,一量38度,已然爆發。歐我就待在家裏,不走親戚,出門也只有晚上散散步。 又感覺很冷,還想今年冬天怎麼了,家裏開了空調還那麼冷,鑽進被窩,肌肉開始發酸。 那時候我就很恐慌:怎麼辦,自己是不是”中槍”了? 我偷偷哭,憋著哭,還吐了口痰——這口痰是透明的,帶著泡沫,醫學上叫卡他(症)狀,我知道肯定有問題了。擦完痰,扔了垃圾桶,我跟爸媽說不要碰這個垃圾桶,回頭密封處理好。我戴上口罩,讓他們戴,讓他們和親戚朋友說,也趕緊戴起來。 我爸打120,我接過電話,明確告訴對方:我發熱了,很可能感染上這次病毒。對方也很冷靜,問了我情況。 等了一兩個小時,救護車才到村裏。路上擁堵,車開得不快,透過玻璃,只能看到灰濛濛的天空。我心裏想,天哪,這些人怎麼還都在外邊晃蕩。 那時候心理就有“負反饋效應”了——越想著嚴重,越會放大病情,一擔心全國疫情會不會失控,自己體溫又上去了。甚至要吐了,趕緊找個垃圾袋,吐完,我一路提著,到隔離病房才扔掉。 到縣醫院才知道,我是全縣第一個住進隔離病房的。真的很扯,怎麼就輪到我了呢。 小縣城的隔離病房條件很一般,門是木頭做的,廁所要走出門才能上,裏面燈壞了,要自己用手機照著。剛開始我想,幹嘛要回來,武漢醫療條件不是更好嗎。後來慶倖,還好回來了,我的天,在武漢肯定排不上號。 隔離病房醫生蒙了幾層口罩,只能看到眼睛,那幾天還沒防護服,只穿了藍色隔離服,進出就要換。我很擔心他們,不想讓他們碰我。有什麼事都儘量打電話、發微信。 但他們真的很勇敢,沒有人退縮。醫生告訴我,這是他們的工作。 突然缺氧 進醫院當天,我就做了全部檢查。拍CT,做血常規,各種指標像轉氨酶都不正常,和免疫有關的細胞少了特別多,白細胞幾乎降到0。 第二天,疾控的人過來,從喉嚨取樣做“咽拭子檢查”。晚上結果就出來了,沒有意外,陽性。我確診了。親戚打電話通知我時,語氣很沉重。那會兒我反而淡定了,說沒事,我早就知道了。難受是慢慢到來的。 治療就是輸液,各種各樣的液,對症下藥,抗炎、護肝。但我知道,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藥物治療幾乎都是輔助作用,更要依賴自己的身體和信念。配合醫生是一方面,心態放鬆是一方面。那幾天我就一點點想辦法,用身邊的食物、水去調整身體的不適。 得了這個病,人會特別想喝水。三四百毫升一杯,我能喝十杯,沒有尿意,但上了廁所才發現,其實膀胱快不行了,說明它的敏感度降低了。 發病後沒有食欲,一天下來喝一盒牛奶,吃兩三個雞蛋,一個我們當地的燒餅。牛奶得溫熱一下,一口一口慢慢喝。不要吃太多,以免體溫升高,也不要吃太少,以免低血糖。 我是全院第一個病人,醫生們也沒有經驗。很多時候我就自己在網上搜治療手段,和他們交流。比如,看到治療HIV的某種藥物有效,我請教的教授也覺得靠譜,就和他們說。兩個小時後,縣疾控主任就把藥物調過來了。 後來我知道,我住進來那天,縣裏很緊張,如臨大敵,開了緊急大會,佈置任務,包括調用各種物資、藥物,來保障我們。 住院第二天,大年三十,本命年最後一天,本來以為過了這天,水逆就會結束,一切都會好起來,但那天晚上12點,我突然感覺自己呼吸有點無力。 我摸了自己的心跳,發現弱了下來,再摸了頸動脈,幾乎感受不到跳動,有聲音也是沙沙沙,不是正常人的咚咚咚。 我一下子反應起來,自己缺氧了,拼命呼吸,同時讓自己冷靜下來——緊張會更缺氧,呼叫護士送氧氣瓶,吸著氧氣大口地呼吸,身體胸廓努力地配合、起伏。 我告訴自己,這時候再艱難都不能睡著,否則可能會忘了自主呼吸。不能躺下,否則會壓迫肺腑,所以始終斜靠著,腿和身子保持100度左右。 醫學上,我經歷的呼吸窘迫,是這次疫情的重症表現之一。平常人捏著鼻子也呼吸困難,但呼吸窘迫的時候,我都想不起來去呼吸了。 我求救了醫生,告訴他們隨時準備搶救,但如果沒搶救過來,器官衰竭了,就儘早放棄,不要再浪費醫療資源。 醫生來之前,我拼命吸氧,努力活動四肢,想讓它們熱起來,同時錄了臨終視頻。我想要和大家有個告別,斷斷續續錄了二十分鐘。 醫生半夜兩三點到了,鼓勵我,讓我挺住,可是我的手腳是冰的,麻木的,臉色發白,聽力很弱,說話都沒有任何力氣。 兩三個小時後,手腳才熱了起來,整個人不再是瀕死狀態,再後來發燒近39度,但我想這是好事,免疫系統終於又開始戰鬥了。 後來我吸著氧氣,讓自己平靜,不敢入睡,雖然繼續肌肉酸痛,但是存在即合理——如果不酸痛,我睡過去,忘了呼吸怎麼辦。 恍惚中挨到了早上,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度過了一劫,脫離氧氣,自主呼吸逐漸恢復。 我就想好好洗個澡 第三天,護士送來了醫院飯菜,但是忘拿筷子了,我把牛奶的吸管當筷子,只有體驗過才知道這多難。 這天情況好了很多。體溫一度恢復到36.5,吃過飯,體溫又慢慢升高,但也頂多38度,沒之前那麼高,肌肉沒之前那麼酸痛。 這天我爸媽、我哥也來了醫院。他們前一天都發燒了,我讓他們再觀察一天,但他們挨不住都過來了。 只有我媽確診了,住進醫院隔離。我爸和我哥估計抵抗力好,病毒量小,檢測不出來,都回家隔離了。我每天和他們通個電話,告訴他們自己很好。來往的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在家隔離了,自己在家裏做飯。 醫院給我標的是“輕症”。但我媽才是真的輕症,除了剛開始發燒,後來幾乎就沒有症狀。 我倆搬到了一間,我就讓她多做深呼吸,按時吃飯,每天跳廣場舞,鍛煉身體。我不想讓她老記著這個事。 那幾天和同學、朋友溝通,發現大家都很害怕,不知道疫情何時控制住,我一開始也怕,但經歷過最危險時刻後,不怕了。既然想活著,就要平靜面對這一切。 我的狀態也越來越好。第四天早上7點多,體溫37度。護士來抽血,我說我好了,她說我很強大,長得真好看。聽了這話真的特別感動,想哭。那時我一周多沒洗澡,剛經歷完與疾病的一場廝殺,狼狽不堪。 說實話,以前我不太關注時事,但現在很關注這場疫情。不過,很多新聞我都不太相信了,除非是鐘南山說的,他清楚疫情發展,也不會撒謊。 2月1日,前一晚新聞說雙黃連可以抑制病毒,我媽說,你看雙黃連有效,我說,這你都信,不如睡覺吧。她說專家都說了,我說你聽專家的還是聽你閨女的。她就覺得我理論學太多了,還是不相信我。 後來我姨打來電話,跟我媽說買不到了,都賣完了。照理說她應該隔離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偷偷跑出去買雙黃連了。我就接過電話,告訴她雙黃連那麼苦,喝它幹嘛啊,喝水不好嗎。 我的親身體驗是,喝水都有效。 但也不能刷太多新聞,否則會越看越恐懼,“負反饋效應”非常明顯。現在我覺得這個病本身沒那麼可怕,有時也需要靠意志力戰勝。我在朋友圈告訴大家可以練習平靜的深呼吸,保持淡定,我能挺過來,其他人也可以。 最近醫生又給我做了CT,結果很好,肺部炎症在吸收,幾乎沒啥了。但接下去還要隔離一段時間,醫生怕我以後免疫力還是不行,這幾天都在打免疫球蛋白。 算上別的藥,我一天要輸20小時,十幾瓶液,左右手都腫了,合不上拳頭,抬不起胳膊。不過,經歷過瀕死狀態,能躺著輸液已經是很舒服的事了。 進醫院後,我就一直在關注治癒病例,從發病到出院,病程在十四天左右,最新版的診療方案說,兩次核酸檢驗陰性能出院。我估計會很快治癒。全程治療沒用到激素,加上現在身體沒有不舒服,不會有後遺症。不用擔心這個。 跟很多人一樣,我只是得了一場病而已。要感謝醫生護士,相比我,他們才是拼盡全力的戰士。我就是個普通人。 未來,我也想給公共衛生做貢獻。動物疾病防控,活禽市場交易,這些都需要改進。但現在,我就想好好洗個澡。"重見美滿的人生桃花源!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
重見美滿的人生桃花源!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2020.03.07 一場全球新病毒疫情,產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讓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走過死蔭幽谷,重見美滿的人生桃花源! 感人故事之六:不見面的愛 疫情降溫感情升溫!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307000086-260301?chdtv解決長照居家失能執行率太低,居家失能專案需再改進部分
解決長照居家失能執行率太低,居家失能專案需再改進部分 彼得潘(潘忠興)醫師 為了國家健康醫療更好,解決長照居家失能執行率太低,居家失能專案需再改進部分: *按照官方統計,目前居家失能執行量能太低,可能是失能案家未申請或個案卡在A個管或照管中心太久,比較不像是醫師參與太低。像我們診所有二個訪視醫師,案件卻是零零落落的來,等無人。建議增加縣市照管人力物力與能力,取消A個管的評估及計畫 ,依法由醫師及照管中心執行評估及計劃即可,再由A個管,B個管,C據點等執行。 醫師给付不高,車馬費耗材等不補助,內容繁雜又嚴格。照管中心或A個管卡案。各種健康促進方案碎亂沒有完全整合。應依長照法由醫師意見書及照管中心評估及計劃後再請各健康促進機構及人員實施及檢討改進,個管中心監督與輔導。 改正以醫院為中心的整體醫療照護而是以社區為中心的整體健康照護,由縣市主管來當個管中心或委統民間業者。 *居護所負責人竟然不能支援醫療機構,不符現況需要! 我們一直是衛生局雄健康厝邊醫師的核心診所至今,也一直對衛生局需要診所幫忙的方案相當支持.彼得潘居護所與展穎診所整合運作,但衛生局居護所承辦人員竟然說:居護所負責人竟然不能報備支援醫療機構? 目前長照居家失能專案,醫師參與意願不高 ,主要是醫師给付不高,車馬費耗材等不補助,內容繁雜又嚴格。再例如我們家醫群的醫師有了佛心想參加,但是其診所護士卻不想參與.解套方式就是請居護所支援個案管理及居家護理部分.但現在由於時代的需要,政府一直鼓勵廣設居家護理所,甚至以後的家庭護理所等,這些大都為一人護理所.要一人居家護理所自己收案是很困難的,居護所不跟醫療院所合作甚至整合,是無法永續經營的.所以應該讓居護所的負責人也可以支援醫療院所等,擔心品質的問題可以用訪查或評鑑來監督. *相關疾病診断意見:查診断碼最耗時。 *不需限制每位醫師及護士只能收200案,讓居家失能執行量能太低解決,品質部分可由照管中心來監督。 *護士與醫師一起出訪算個管一次,儘量不要讓醫療人員獨自一人到案家,會有許多安全問題。 *長照系列管理平台太多,碎亂容易忘記.應仿健保VPN等整合成一平台即可,可做人事時地物管理,記錄或存檔,核銷或申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