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分級醫療制度還要再加些什麼.潘忠興 醫師 點擊圖片放大
商品名稱:

為了更好,分級醫療制度還要再加些什麼.潘忠興 醫師

詳細介紹:

為了更好,分級醫療制度還要再加些什麼?

潘忠興醫師2018.01.29修正

  最近參加了一場台灣分級醫療政策論壇,原來在心中對台灣健康制度的信心又再度燃起,所以參考與會各界代表,學者專家意見及自己的淺見.談談我對分級醫療之外,"為了更好,健保醫療制度還要再加些什麼?".任何問題都有遠因,近因,誘因及保護因子,我們需要有科學精神去觀察,驗證,推理與演繹。改革也需要審時度勢,評估成本效果,設定輕重緩急計劃。不只健保醫療要分級,其他如國建署、心口司等相關業務也要分級.

  不是只有省時省錢,分級醫療的優點,研究上已經很多,譬如基層醫療對高雄市的登革熱整合防治計畫的巨大貢獻.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自由就醫,所以病人就醫次數就高.就成本效果來說,愈高齡化社會愈需要社區醫療.診所、醫院、醫學中心互相合作與整合。這是讓民眾可接受(acceptible),可獲得(available),可接近(accessible),付得起(affortible)的4A醫療。目前各國政府不是已經實施,就是各用各國方法實施分級醫療,包括日本、韓國、大陸及台灣地區也在推展,只是台灣政客最重視選票而且民主已走向民粹,不曉得會不會因政治或選票因素,又被腰斬甚至無疾而終。

  不可諱言,實施分級醫療,民眾還是有許多擔心!如何解決來提高民眾對基層醫療信心?對基層醫療院所醫療品質的擔心,譬如醫療人員的專業不足,院所檢查儀器設備缺乏,健保不給付,無法看多科,假日不開診,沒24小時服務等.

  基層醫療院所醫療人員的專業不足?:以醫師來說,目前基層醫療的醫師,九成都是曾經擔任大醫院主治醫師以上轉任的,只要給他們繼續教育,或與大醫院垂直整合門診(見後續文章),或是以開放醫院(見後續文章)的方式,那診所的醫師都會維持新的專科醫療知識與技術.而且全人照護的知識與技術絕對比大醫院主治醫師厲害,這也說明大醫院的名醫來到基層執業,仍需訓練及適應一些時間,才有能力合乎基層醫療人員任務目標.

  基層醫療院所檢查儀器設備缺乏?:就是要回歸醫療的最基本面,仔細的問診,詳細的理學檢查,有需要再做檢查.其實只要健保比照大醫院開放檢查項目,驗血驗尿等檢驗,只要合作一個品質不錯的外檢機構都不是問題.影像檢查代檢雖然較難,只要健保開放那也不是問題.再有問題,也可使用現在衛福部力推的雲端醫療資訊共享也可解決.或是像筆者等有在看整合醫學的診所,都會添購有認證的身、心、靈檢測儀器來整體分析整合治療.

  基層醫療院所健保不給付?:確實以前健保獨尊大醫院,有許多的藥材儀器大醫院可以用的,基層醫療院所不是降低給付,就是都不給付.醫師淪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醫院住院醫師可以開,我以前是大醫院主治或主任,目前到基層執業竟然不能開,這有天理嗎?),要病人自費又不忍心.最後不是自行吸收,不然又要轉診到大醫院,九成以上一去不回頭(如何推動分級下轉,可用法規面給付面評鑑面規範).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健保署多開放藥材儀器給付,並且要同工同酬,核刪減少. 醫療項目增加了,基層總額也要依比例增加,不然成本增加,又要負醫療風險,誰要做?

  基層醫療院所無法看多科?:大醫院看診常是分器官來分科看診,每一個大醫院都在比賽誰擁有科別多->把人當機器愈分愈細.有些病人也會認為,我在大醫院看病雖然"三長兩短"(1.掛號排隊時間長2.等候看病時間長3.領藥檢查時間長4.看病問診時間短5.解釋病情時間短。),雖然花了半天或整天時間看了所有要看的科,但應該比較方便,診所專科有限無法看多科.確實診所專科數較少(但不一定較差!),但診所可以透過聯合診所的方式或是成立醫療群來解決這個問題.況且看病不是買東西是要健康!看愈多科不見得愈健康,有時反而相反.如果有一個受過完整訓練又有全人身心靈整體照護技能的醫師,一定可以幫你整體評估整合治療.如此就不用看一堆科、吃一大堆藥、花一堆時間與金錢.

  基層醫療院所假日不開診:目前基層醫療院所幾乎周六皆有開診,周日因為無人輪流,僅少數開診.並且因為勞基法新制問題(傾向勞方有利),既使醫師假日想開診,員工也不想來上班.這個問題可以建立診所互轉機制來解決,或是真正急診,那就到大醫院急診.

  基層醫療院所沒24小時服務:基層醫療院所的定位不是要完全取代大醫院,如果真的是很急要諮詢或轉診,那可藉者醫療群的24小時服務中心,或是直接到醫院急診就診.

        分級醫療要成功在乎政府的魄力舆決心,除加強民眾教育的功能,較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民眾非轉診支出或減少補助,強制大醫院減少門診比率列入稽核(法規面、給付面、評鑑面等),基層院所也要自強以消除民眾疑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