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醫院特約門診心得談醫院與診所互利三贏轉介-潘忠興 醫師 點擊圖片放大
商品名稱:

由大醫院特約門診心得談醫院與診所互利三贏轉介-潘忠興 醫師

詳細介紹:

由大醫院特約門診心得談醫院與診所互利三贏轉介
潘忠興 醫師 2013.03.01
 
我是一個所謂的基層開業醫師,只是多了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有自己的理想與夢想,發展自己一套彌補中西醫學不足的彼得潘八軸整體整治模式。之前忙於開業沒空到大醫院兼診,今年開業穩定,大醫院也極力邀請,所以答應特約門診。


民眾對大醫院總是敬而進之,大部份都會覺得有病到大醫院看病兼逛逛才會安心。有時親朋好友還會自抬身價,說是在那個大醫院看,自己如何吃的開?在小診所看還會被恥笑(怪哉!連看病也要比?)。


曾有同業在大醫院一診看下來最起碼兩百號,連總醫師門診也有五六十號。結果後來同業自己開業看診,奇怪?怎麼只有小貓兩三隻。他大惑不解,我是同樣的人,病人跑到那裡去了?答案:病人喜歡大廟,不是你,所以繼續留在大醫院。以前那麼多人看你,是可以藉著你得到大醫院的資源。現在你離開大醫院,你的加持法器沒了,病患已不需要你。


但大醫院完全比診所好碼?以前都認為診所的服務及態度比醫院好,所以診所才可以生存。現在請我特約的大醫院服務及態度竟然跟我一樣好,看的病症大小通吃,還會利用電腦密集提醒病患的政府推行的健康篩檢,而且也有醫院公車服務病患及家屬。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診所病患愈來愈少,而大醫院的病人愈來愈多。大醫院醫療人員忙得死去活來,但平均薪資並沒有增加,健康愈來愈差。
診所病患愈來愈少,而大醫院的病人愈來愈多對病患好嗎?用管理學上原則,醫療應該是提供可近性,可獲得,可接受及付的起。不過目前的醫療環境仍是以上如此,一窩蜂往大醫院擠。有人說台灣醫療被英國經濟學家人評為世界前三名!但轉介系統一直未有效建立,為什麼?因為政府單位一直欺負我們這群善良的醫護人員,又把良好轉介系統,變成是醫療人員使命,強制設立轉診窗口,但卻不好好想辦法防範越級就醫。


病人越級就醫往大醫師擠,所成就的醫療成本效果變好也就算了。現實的研究證明以病人為中心是成本效果最好的方式,愈大的醫院愈以以醫療人員為中心。以症狀為導向的方式,往往花了一堆人力物力,只在處理病人症狀,疾病的根本則需自求多福。這是醫療人員故意造成的嗎?不是!這是目前醫院體制的問題。愈大的醫院,醫療的愈像工廠的生產線,每個人孜孜營營做好每人份內的工作。這樣的診療模式,用於分工的治療很好,但如用於慢性病,癌症,疑難雜症等診斷,那常會如瞎子摸象。每個醫師有自己的成見,但卻互相拼湊病症的真正原因,所以一直流於治標的醫療。就以我來說,我為了身心靈等整體了解治療疾病,所以學了內科專科,精神專科,中醫針灸,健康管理,自然醫學,量子醫學等,所以我在診所看診都是以病人為中心,以身心靈等不同構面整體了解治療病人病痛,再整合治療,標本兼治。所以常會有人介紹或轉介在看所謂的疑難雜症。看疑難雜症或是以這種方式診治疾病,我當然比較辛苦,又常因單張處方箋費用集中被健保踢退。但這是我的理想,我甘之如飴。但我到了所謂的大醫院看診心態及行為一定不能再像我診所一樣,在這裡我只是大工廠的小螺絲釘,栓好我要栓的地方就好。所以即使我們的大醫院醫療如何努力,我們的病人卻仍然在診間病房等來回奔波檢查治療。


為了改善這種耗時耗錢的診療方式,衛生署已要求大醫院成立整合門診。一次找相關醫師來討論會診,這樣對病人較省時間,但耗用的醫療資源太大,只能用在VIP,不可能每個病人都這樣搞。全球衛生主管單位開始檢討這種症狀醫療的問題,國內醫療教育也進行改革,醫學生畢業考取醫師執照後,需先接受二年PGY訓練,以解決目前醫師太早分科到問題。


所以診所要有生存空間,應該要與大醫院互補,特色不僅是強調有何專科,應該是以病人為中心,身心靈整體家庭照護,如果需特殊專科特別檢查或是有需要住院照護則轉介給大醫院繼續評估治療。診療的醫師可以選擇要不要繼續照護自己的大醫院病患。等在大醫院診治告一個段落,則轉回原診所或社區照護機構。如此才是真正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可近性,可獲得,可接受,付得起的醫療專業.但光靠醫療人員自覺自發,成效太差,需在對醫療院所健康給付面,對被保險人收費面,醫療機構評鑑等改進才是最快的方式。
 
潘忠興 醫師 於彼得潘整體健康照護體系:
內科、精神、針灸專科醫師,美國自然醫學博士,中華民國能量醫學會監事,中華音樂療法發展協會副主任等
展穎診所 07-7130822 (
http://www.dr-peterpan.com.tw)
彼得潘身心靈健康生活科技有限公司 07-2249658 (
http://www.pcstore.com.tw/peterpan2011/